《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
第10课(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含蓄词语和句子。
3、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自己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自主学习】
1、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城兰有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来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波兰政府将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2.辨识形近字。
⑴ ①嬉笑 ②嘻哈
⑵ ①颠倒 ②山巅
⑶ ①凋谢 ②雕塑 ③碉堡
3.识记成语
⑴毛骨悚然: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⑵不寒而栗:天不寒冷却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栗:打颤畏惧。
⑶惨绝人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世上少有。人寰:世界,人世。绝:到了尽头。
4. 读了课文后,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合作探究】
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作者先描写了一幅美好的和平景象,接着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答:
2.作为新闻记者,作者不详细描写毒气室、焚尸炉、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而将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为什么?试找出一处分析。
答: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描写这个细节有何作用?文中还有细节描写吗?试找出一处分析。
答:
4.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第二种,记者也是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第三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多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采用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因为新闻追求“客观报道”“零度写作”,那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答:
【典例巩固】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应 噩梦 沼泽 婆娑起舞 B.废墟 惨状 颠倒 毛骨悚然
C.明媚 纳粹 易帜 引人瞩目 D.凋谢 嬉笑 惊惧 绿树成荫
2.试说明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为什么不能删掉。
⑴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⑵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读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3.下面否定句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B.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C.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D.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4.文章结尾再次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首尾照应,二者形成反衬,点明标题,也提醒人们不能让历史重演。
【拓展延伸】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杀人,它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B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731”。被“731”用作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做“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实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份量。BB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滔天罪行气愤至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馆展和流动展出接待的人数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
(节选自《生活报》)
1.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
3.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后”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
4.2005年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请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总结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