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园地18期——让学生搜索已然和必然,探索未然和或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12-06 11:34:21 浏览次数: 【字体:

让学生搜索已然和必然,探索未然和或然

  理智回眸,反思过程调整方略

2000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发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并且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我校积极应对、认真实施。我校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学校“研究性学习”实施领导组,组织师生动员,规定每周星期三下午为研究性学习时间。各班均确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聘请了指导老师,等等。感觉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 2003年,经过两年的实施,我们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中期评估报告大会后,组织老师们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反思,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认识储备不足,策略流于简单。

第一轮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是在高一年级开设。当时8个班共有10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立项。可是在中期评估时,只有38个项目报名。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一些学习小组立项后就不知所措了。请教指导老师,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项目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具体目标有哪些,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评价学习效果等问题,学生一头雾水,教师也不甚明晰。我们原以为作为我们一所湖湘名校————衡阳市八中的教师是完全有能力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是在问题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它包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科学的作法。如果不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那就无法使教师(至少是无法让所有教师)很好地把握它的精神内核、具体做法及系统理论,无法对学生的选题、研究方法等做出有效的指导。于是,每到星期三下午不少研究性学习小组处于放羊式的管理状态。羊儿饱不饱全在于它自身腿下和嘴上的功夫。于是,活跃的小组进图书馆、下工厂、走地头、访名人,忙不迭乎,不活跃的小组在教室“集体讨论”或伏在案头潜心研究。至于讨论研究的是校园绯闻、语数外理化生作业还是研究项目,那就不得而知了。看来这样简单的认识和策略还是无法保证在每个同学身上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2、 过于追求创新,忽视知识积累。

第一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有些课题组参加了中期评估后就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不少项目组反映说,他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还颇为自我欣赏的成果在中期评估中被“枪毙” 了(未予评奖或低等次的奖励)。原因主要是:不见创新价值。如《生活中的动态平衡》这一课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需要大力提倡。但对于中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否要把创新价值放在“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或必要条件的位置呢?如何界定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呢?从众多遭受打击的同学沮丧的神情中,我们感悟到:“创新”在中学研究性学习中应该强调它的相对性。开创学生自身认知面的新局面,就是一种创新!牛顿曾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看得远一些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让学生站上“巨人的肩膀”。这“巨人”并非特指某一伟大人物,他可以是集体的智慧,是智慧的沉淀和积累。

3、 学习功能未透释,学生主体地位未突显。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拓展认识、提升能力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并且亲自寻找和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有些指导教师认真地自修了研究性学习的教程,于是在研究性学习指导中,与放羊式管理截然相反,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常识,而忽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从而出现了用灌输式地“教”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样的旧瓶装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酒,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应有功能大大窄化了。同时,学生仍然被老师苦口婆心的“教”牵着鼻子走。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需要听将令的便是。那么,他们便无法体验到主动探索过程中的欣喜、困惑感,无法培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体地位也便在善意的教导中被剥夺了。

  调整方略,明确要求严格规范

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发挥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制定了《衡阳市第八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来明确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规范。方案如下(略):  

  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术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难于完全胜任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仍然为数不少。我们认为应采取的积极做法,就是立足学校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学习培训,使教师们全面地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以下内容略)

  优化模式,普及突破 五个结合

研究性学习不是高考内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在高考中得以直接的体现。但是我们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也不是为了迎接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检查,而是旨在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弄虚作假,摆空架子,也不能只让少数人接受研究性学习的特殊训练作作秀然后为争取成果而做“成果”。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着重提出了优化模式,普及突破,五个结合。

优化模式   我们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程序:(1)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问题情境——确定探究方向----提炼主要问题——制定探究方案——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发现或提出新的问题。这一模式以学生产生需研究的问题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终。(2)开展课外研究活动的基本模式:确立探究课题——建立假设——拟定研究计划——验证假设——形成报告、得出结论——交流提高。(3)重点课题包括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动员——选题、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写开题报告——收集资料——课题研究——展示成果、进行答辩——教师评定成绩、总结等环节。

普及突破  我们在各个年级各个班级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一,个人素质差异较大,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不同,思维品质活动能力各异,他们选择的课题多种多样。根据前述条件,指导教师帮助学生选择适宜于自己研究的项目。有些简单,有些复杂,有些范围窄,有些范围宽,有些难度小,有些难度大,有些耗时多,有些耗时少,有些研究周期长,有些研究周期短,有些项目对自己对国家对生活意义重大,有些则意义较小。那么,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项目申请收集完毕之后,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要从这些项目中选取一些重点课题,加强指导和督察,促使好的项目研究尽量结出丰硕成果。我们拟定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重点突破方案 》,对于重点课题,除了指定的指导教师之外,全校所有的教师都有指导的义务,学生有问,教师必须给与尽量完善的回答和帮助。重点课题组活动时间可以依据研究需要,灵活增加,相关活动灵活处理。学校相关设施,优先提供重点课题组成员研究课题使用。等等。这诸多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我们的重点课题成绩斐然。如266班何悠阳研究的《氯化铅扎综合回收的实验研究》获得省一等奖。264  皮上玉  265班彭馨  254班杨戈研究的《数字瞬时易位密码键盘》获得省一等奖。276班刘韦辰 264班全雪逸  276班雷赟 研究的 《非均匀磁场特性分析仪》获得省二等奖。雷雨研究的《杨树桑天牛无公害防治试验》获得省二等奖。270班张珉瑞研究的 《带识别标志的矿泉水瓶盖》  获得省三等奖。《关于第五套人民币一角硬币2005版与1999版的对比研究》获得省三等奖。

五个结合   

一是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我们认为目前将研究性学习为一项特别的必修课纳入课程,是为了不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普遍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故而我们必须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一方面现行的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借鉴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革学科课堂教学,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是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相结合。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开展学科、科技、体育、文艺等活动,而且更要积极地开展研究。一方面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参加相关的课外小组活动,进行研究探索;另一方面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并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变成课外活动的内容延伸,也使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是研究性学习与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校大文科研究学习与校本教材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课题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形成成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认真地研究探索这门新课程的理论、规律、特点,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出成果。使它成为具有改革开放前沿时代气息的番禺中学的又一特色。

四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信息素养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是要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故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服务。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一定要学生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研究课题的相关信息,建立个人、小组的资料库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是点与面相结合。  在抓好全校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必须重视典型的作用。各班、各任课老师、指导老师、学校各教研组都要重点抓好1—2。通过先进的典型,带动面上的工作,同时也通过典型,运用滚雪球的方式,组织起研究性学习的骨干队伍。

  课题选择,注重符实 提倡创新

万事开头难发现问题比研究一个问题更重要。课题从哪里来?这是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首先面临着的一个关键问题。照搬别人的课题吗?显然不妥。等着老师给课题?这违背了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觉得,分年级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也不容易实施。因此,经过反思总结,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以下四个原则引导师生去选择和确立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1、学科必修课生发原则。在选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必修课的范围内,选择某个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透彻的学习和研究,要尽量把学科必修课中能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研究性课题。中学阶段各学科必修课侧重向学生呈现知识的粗线条的整体框架,而研究性学习则侧重于对学科必修课中的部分内容(或选取某个角度)进行尽可能具体、深入的学习或研究。这种做法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顺利地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方向,消除选题的迷茫,也因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相关必修课学习的兴趣,深化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也有利于在学科必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应对高考的挑战,有利于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矛盾。如学生在学习了解了历史地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的国际热点问题或我国的外交形势,重点对某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作详细深入的综合性研究。如我校学生选择的小课题《纵观世界历史上的恐怖主义》《三大战役国共策略探析》《英勇的衡阳保卫战》等。与语文学科相关联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名著,想说爱你不容易》《婉约派词风源流探究》《文人哲人苏东坡》《鲁迅小说的看客心理分析》《中国文人自杀心理分析》等等。

2三个面向的原则。三个面向即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比如,坐落于衡阳城北石鼓山上的石鼓书院,曾以其幽雅的学习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四大书院之一。然而到了今天,石鼓文化似乎随着衡州八景的衰败而为世人所淡忘。石鼓当年的风采如今已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今天的衡阳人能否再度恢复石鼓昔日的风光?高一275班的刘先昊同学与277班樊波和黄竞毅同学共同拟定了《石鼓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这一课题,由高一年级部的历史老师蒋平和地理老师谭文岳分别对该组的课题研究工作给予具体的指导。很多中学生喜欢不吃饭,他们觉得香喷喷的方便面既能填饱肚子,又能大快朵颐。可是方便面的营养成分如何,方便面的生产卫生状况怎样,中学生常吃方便面会有一些什么影响呢?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校高一年级282班高遥同学组织朱青山、赵斌、柳仲达、戴波同学,请马曼辉老师作指导,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内部诱因激发原则。赞科夫认为,外部刺激的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无法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他主张在教学中要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这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所谓激发内部诱因,就是唤起学生蕴藏在心灵深处渴求知识的愿望,使他形成一种排难解疑、寻根究底的强烈的探求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在必修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各种课外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课题项目。使题目本身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通过提问设置必要的障碍、悬念,使学生感觉的未知领域就在已知领域的前头,或然领域就在必然领域之侧。同时,提示学生研究内容中的难点,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如,《衡阳城市绿化与亮化工程中的尴尬》、《衡阳方言中的古音保留现象》、《如何解决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弊端》、《中学生爱情观现状调查》等。

  导学督评,教学相长 步步为营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得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要能保护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创新的勇气。

方法指导。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意义等,掌握基本和科学的方法。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我们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如学科实验的改进研究就比较适合实验法。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问题的探讨就比较适合文献资料查阅法等。当然,更多的研究是多种方法并用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和如何进行资料查阅等做更为具体的指导。我们认为,只有交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钥匙,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畅进行,当教师真正把钥匙交到了学生手里,研究性学习也就真正开始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

选题指导。  一开始,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往往会圈定范围,甚至于给学生指定一些课题,这大大地束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脚,有时还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曾做过选题的对比实验,一是限范围选题,二是无范围选题,比较发现,限范围选题时学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题特别多,而无范围选题,学生的选题内容丰富,有许多选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想像,创新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你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学生们选题尽管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学性,合理性,意义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选题的大小等。因此,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高一272班廖松屿为组长的课题组开题为“中国人际关系特点调查”,论证时我和学生们共同分析,此题意义性很强,但“中国人际关系”范围太大,即使不亲自到各地各个领域去考查,通过资料查阅,就中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困难的。指导老师启发能否将范围缩小一些,利用身边的现有条件来进行呢?于是,他将选题修改为“城市中学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他希望通过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分析,指出青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的选题既易操作,意义性也非常强。教师在选题论证时不能象批改作业一样,直接对选题作出正误判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得到选题论证的目的。

过程督查。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的。我们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学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会停止研究,凭想像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督促检查不同于作业和课外练习的检查,其一般的方法有:

1)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2)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3)进行组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4)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结题指导。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必要,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我们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会写结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结题时,教师要注重在结题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选择结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结题应递交的材料有哪些(如开题报告,研究活动记录,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和个人的体会等)。再者,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辅导或提供必要的结题样式等方式,对每项内容的撰写格式加以指导。为进一步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我们组织结题报告会,有条件的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做好PPT汇报课件。在结题汇报中既展示了课题组的成果,又给所有的听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会餐。

评价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我们坚持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因为学生通过设计课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访问,上网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开始较规范地撰写科研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尝试着与他人合作,知道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这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我们坚持激励性原则。教师的评价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失误,持宽容态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写评语的时候适写成谈心评语,采用第二人称“你……”、“我认为你……”等形式,这样使学生读起来感到亲近,从而更乐意接受老师提出的意见。同时也要注意评浯的艺术性,努力把评语写得高雅生动,使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个性化原则。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其评语应有的放矢,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平时收集的评价信息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评语。坚持师生平等探究原则。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恰如其分地指出,并且指明努力的方向。尚若学生对其评价有异议,应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老师共同讨论,如有需要,应许可学生重新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学习是研究性的,要研究的问题就允许有新的答案。师生共同探究,可以取长补短,使研究性学习更具科学精神。

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不是一个固定的分值。我们从以下一些指标来评价课题成果:

主动性。包括积极参与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地完成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态度认真;主动提出研究和学习设想、建议;尊重他人,欣赏别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自主性。  包括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在探索中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对人对事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能刻苦钻研,独立思考。

探究性。具有科学的信息意识和资料的搜集和发现能力;能熟练地使用相关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有一定的信息资料积累;懂得对资料的鉴别、分析、归类,有较强的观察意识,能经常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能依据经验来审视现实,预测未来。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把已学到的多学科知识和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发现、提出、分析问题;有创新意识,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打破常规;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勇于尝试。

综合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强,语言流畅,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顺利交流等。

评价内容。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位学生获得的发展。评价的信息资料收集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其大致包括:开题报告中课题的提出、评审、立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研究成果的表达,如结题报告课件制作,相关论文等,这些信息有文字的,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也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状态的。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生的开题报告,与学生谈话,平日的观察,评审学生的结题报告及论文的答辩,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等。

评价方式。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段、方法必然是多元的。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先让学生自评,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评,给学生作一个等级评定和一个描述性的评价。这样做是因为: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中(如开题、中段、结题等阶段)都进行自评和小组评。这样就能够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并在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2.等级制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一种措施,学生长期受百分制的评分方法影响,潜意识上总会追求分数、名次。故采取用等级制能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也使学生获得了一个了解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成绩的参照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3.评语制是用简明的描述性的语言记述评定结果。那些难以从分数上,等级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在评语中反映出来。如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缺点等。

初步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等级+评语”的评价方式是欢迎的,在对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的调查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这种评价方表示无所谓,绝大多数的学生赞成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对他们具有指引性的作用,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程度,了解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具体收获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