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下午茶(节选)
中年是下午茶(节选)
一
中年最是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消夜就更缈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揽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不是在伦敦夏蕙那么维多利亚的地方,更不是在成功大学对面冰室那么苏雪林的地方,更不是在北平琉璃厂那么闻一多的地方;是在没有艾略特、没有胡适之、没有周作人的香港。诗人庞德太天真了,竟说中年乐趣无穷,其中一乐是发现自己当年做得对,也发现自己比十七岁或者二十三岁那年的所思所为还要对。人已彻骨,天尚含糊;岂料诗人比天还含糊!中年是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卡索的画的年龄:“山郭春声听夜潮,片帆天际白云遥;东风未绿秦淮柳,残雪江山是六朝!”
二
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可是纳坡可夫在巴黎等着去美国的期间,每天彻夜躲在冲凉房里写书,不敢吵醒妻子和婴儿。陀斯妥也夫斯基怀念圣彼得堡半夜里还冒出白光的蓝天,说是这种天色教人不容易也不需要上床,可以不断写稿。梭罗一生独居,写到笔下约翰•布朗快上吊的时候,竟夜夜失眠,枕头下压着纸笔,辗转反侧之余随时在黑暗中写稿。托玛斯•曼临终前在威尼斯天天破晓起床,冲冷水浴,在原稿前点上几支蜡烛,埋头写作二三小时。亨利•詹姆斯日夜写稿,出名多产,跟名流墨客夜夜酬酢,半夜里回到家里还可以坐下来给朋友写十六页长的信。他们都是超人:杂念既多,文章也多。
……
三
“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是中年。《晋书》本传里记阮咸,说“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灿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大家晒出来的衣服都那么漂亮,家贫没有多少衣服好晒的人,只好挂出了粗布短裤,算是不能免俗,姑且如此而已。
中年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年龄。
这一代的事
书房窗外的冷雨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堂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张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因是雨后黄昏,院子那边的荷塘传来几声蛙鸣,书房反而更显寂静了。十八岁少年屏息站在沙发四五步外的紫檀木书桌边,不必抬头都背得出左壁上挂的一幅对子:“南云望气千重紫,华露罗香万亩兰”;右边盆景花架后面那一幅则是:“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朝南花格圆窗两侧整整齐齐立着一对乌木玻璃书橱,小时候父亲一出门,总是偷偷翻遍橱里的旧书和存画,宋代花鸟明人山水清朝碑帖自忖都可以闭着眼睛临出来。壁灯如梦;瞄一瞄案头青花笔筒里那一丛粗粗幼幼的毛笔,想起童年,竟无端讨厌起何绍基来了。父亲啜了一口茶说:“到了台北赶紧先去看宋伯伯,知道吗?”“知道了。”“国家多难,生活更应该朴素,专心向学。”“是。”蛙鸣愈来愈闹,窗外又下起冷雨了。
卷起那半幅竹帘
冷雨一连两天窸窸窣窣染得台南那个校园都成了一幅淡彩水墨画了。苏雪林打着黑雨伞蹒跚赶去讲楚辞。教三民主义的老师声震文理学院的屋瓦。莎士比亚用京片子教罗密欧与朱丽叶谈情。军训教官对着黑板上的秋海棠叶吹起一阵阵的火药味、血汗味。冯君来夹着英国文学史带学生踏上乔叟的进香路。美国传教士给草叶集的诗人唱一遍又一遍的安魂曲。教雪山盟的英国女士把脸偎在海明威毛茸茸的胸膛上听不见下课的铃声。排骨饭加荷包蛋的晚餐和绿豆汤配棺材板的宵夜都填不饱胃里沙特的存在主义。沙冈的微笑浮荡在古都舞厅的华尔兹旋律之中,天一亮竟纷纷沉淀到文星杂志文星丛刊的豆浆碗里去了。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只能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十一点钟在女生宿舍门口说的再见才算卷起中国文化的半幅竹帘。灯熄了,隔壁的教官抛下苏俄在中国打着鼻鼾赶回莱阳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悄悄到宿舍后面洗脸的时候,听见退了伍的工友老吴在厕所里用沙哑的声音自言自语道:“他妈的,卡宾枪又坏了!”
送给列宁的礼物
“Damn you,England”约翰•奥斯本的怒吼并没有惊破爱丽丝的仙境:英国人都躲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圆裙底下捡十八世纪的面包屑充饥,蹑手蹑脚不敢声张,生怕吵醒老祖宗骂他们没出息。伦敦是一座静静的图书馆:人的肤色、出身、阶级像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划清界线。谁都不必自作多情:“亲爱的”、“甜心”、“打令”顺口吻得你满脸唇印为的是两镑九十九便士的生意成交。一九七六年左派批评政府削减经费,财政大臣希利破口骂他们“out of their tiny Chinese minds”!西方文化的神髓是:“In God we trust,the rest pay cash”;在这样超然的思想背景下,西方人反共只为了求证一套哲学理论、亲共只为了挑剔一条政治公式,这里面没有一滴血的激情、一点泪的乡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Armand Hammer一九二二那年送给列宁一座青铜雕塑品,雕一只猴子坐在一叠书本上对着人类骷髅沉思,其中有一部书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了前几年,Hammer和夫人在莫斯科筹办贸易中心,勃列日涅夫听说Hammer夫人不喜欢长住观光旅馆里的列宁套房,马上下令送他们一所公寓房子。那年那天,伦敦大学一位南韩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汉贼不两立英文怎么说?”“我没工夫细想。我后天就走了,回香港。”
香港,安定的香港
达达主义宣言:“再也没有画家,再也没有作家,再也没有音乐家,再也没有雕刻家,再也没有宗教,再也没有保皇党人,再也没有帝国主义者,再也没有无政府主义者,再也没有社会主义者,再也没有布尔什维主义者,再也没有政客,再也没有无产阶级,再也没有敌人,再也没有警察,再也没有国家,再也没有这些说梦的痴人,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只剩“有人晕倒”的政府和“有人请客”的新闻社。
将军,你可以这样做
在桃园中正机场餐厅里跟一位少将谈起香港前途和两岸统一的问题。少将说:“统一?那过去几十年我们不都白干了吗!?”没有风雨,飞机准时起飞。
书窗即事
连夜检阅自己文稿,挑选十二万字编成一新文集;至初具格调,竟茫然若有所失。夫笔耕数十年而未除“轻心”之陋习,过眼杂书虽不少,每每在浅处游狎,终如钱默存所谓“言之成理而未彻,持之有故而未周”。尚幸情志竟未死,持其情志,为文又何必苦苦经营满纸风云哉?只管言一时之志、诉一时之情,是冷是暖,任之可矣!至于文字功力,到底吻合情性,虽说不得“巧”,毕竟皆“出于规矩”,未失足于邋邋遢遢之造句烂泥之中,还堪自喜。香港大吹“不羁的风”,文风政风都不合自己品味,文集自不忍在此灾梨祸枣,乃寄台北付梓。集名颇费思量,至今举笔不定。既是不谙世故之“书房”中人,书名当与“书房”有染者为佳;月前在台北遇林文月,得知其新编文集以《午后书房》为名,甚以为然。林有《午后书房》一文收入联合报丛书之“大书坊”之中;该丛书亦收拙文《藏书家的心事》,原可取巧题书名为《书房心事》,转念“心事”二字,巧则巧矣,却难避纤弱伤感之讥,遂作罢。旧体诗多用“即事”为题,殊喜之;刻意创新不如袭人故智,用“书房即事”亦甚便当,且有诗味,或可考虑。乱世文章实不足换黄白之物,无奈二三十年间执着至此,一时恐难甘心看破此一关;诚多事矣!身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到头来必自悔“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汗春泥!”可叹可叹。或曰:拙文过分雕琢,精致有如插花艺术,反不及遍地野花怒放之可观云云,闻下不禁莞尔。尝与陈之藩书信往还谈论文章“自然”之说,其见解甚精辟,大意谓:六朝诗文绘画皆不自然,却凄美之至;芙蓉出水虽自然,终非艺术,人工雕琢方为艺术;最高境界当是人工中见出自然,如法国妞儿貌似不装扮其实刻意装扮也。野花不是艺术,伦敦公园之野花才是艺术;瑞士湖边一树一花皆经瑞士人修饰,但望之竟觉悦目,继之以赏心;英国华兹华斯吟诗之温得密湖一派自然,想来开天辟地之初即是如此,与艺术何干,与人类头脑何干?无骈体文则无唐宋八大家;韩愈之美文如“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字字自然而对仗工整,避无可避;胡适之瓶花诗“不是怕风吹雨打,不是期烛照香薰”,亦集古今之成之对仗,亦避无可避。时下新生代锐意不读书,一心想自然,无奈办不到何!惨然无色,寂然无声,天塌地裂不知名状,伤春悲秋无以形容,万千生灵涂炭竟换不来半篇有病呻吟之作品,实因不会发声,何况呻吟!陈之藩惜墨如金,一字一句皆潜心修炼,望之果如不露装扮痕迹之法国妞儿,初则悦目,继之以赏心。此岂色盲声哑之辈所能察其甘苦!写作如练琴,非日日苦练数小时不足以言“基本功夫”;无基本功夫者,虽情感如水龙头一扭而泻,究无水桶盛水,徒然湿漉漉一地水渍耳。初学者最忌写白话诗,盖自批“诗人执照”后必自信无所不可为,笔下咿咿哑哑梦呓连篇,名词动词乱伦交配,主语宾语私相授受,望之仿佛眼睛生在屁股上之印象派画家,实则诗人连一纸便条都写不通!存在主义大师沙特晚年病目,脑力亦略见退化,每每神智不清,无法撰写正经著作,医生于是嘱其退而求其次,尝试写诗。大师问言怏然不悦,曰:“此混蛋庸医束手无策!”意谓庸医岂可命他弃文作诗。此事说明二理:神智不清者适宜写诗,此一也;诗人不可神智不清,此二也。白话诗文确不可无旧学为体;“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不知何世”表示无视代沟;能在斜阳里细诉兴亡,则悟出荒村雨之声禅机矣。
暮鸦•旧燕•古树
玩月楼的主人已经四五天不出门了。他越来越不喜欢香港这个小地方;香港像山东人刻的《金石录》,他说,他们不知道李清照说“壮月”就是八月,竟把“壮月”改成“牡丹”;香港的事等于顾炎武说的“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尽是“牡丹之类”!玩月楼主说这样的话总是皱着眉头苦笑。七十三了,什么事都经历过,什么火气都消掉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六十五岁退休家居无聊,偶然读到张潮《幽梦影》里这段话,很有领会,这所背山的小楼于是署名“玩月楼”,从此真的闭户读书。无限赏心当日暮。下午六点多钟了,玩月楼主把放在红木书案上的八本线装《清人考订笔记》整整齐齐叠起来摆在一边,转身站到书斋窗前凝望远近接簇的山外烟岚,居然书味满胸,衔着烟斗的嘴角浮起一丝笑意:南江札记、旧学蓄疑、瑟榭丛谈、交翠轩笔记、柴辟亭读书记、铜熨斗斋随笔、愧生丛录,这样清淡的书名,光看看就够人消受半个长夜了。他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会醉人的。就在这个时候,邻家养在露台上的三两鹦鹉突然咿哑叫了几声,给苍茫的暮色平添几分萧瑟。玩月楼主心中飘起一阵冷雾,迷迷濛濛记起王闿运《湘绮楼记》里说他邻园有鹤夜鸣、辄起徘徊赋诗的事,自己竟也翛然萌生世外之志了。没有鹤,却让鹦鹉无端吵乱了心绪,这就是香港。他说:英国殖民地官员是归巢的暮鸦;香港竟有一些人甘为学语的鹦鹉!中国人是老得不能再老的民族,没有闲情陪伦敦国会那些小伙子议员玩民主、选举的游戏了。玩月楼主早岁留英读政治,后来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里都教过书,可是他近年来天天只顾看书练字,连几只老鸦抵着窗口叫个不停,也只能惹他顺口背出溥心畬的两句诗:告凶今日浑闲事,已是曾经十死余。晚风习习,有点寒意,玩月楼主揿亮案头那盏古铜台灯,慢慢坐下来靠在椅背上,一眼瞥见躺在端溪梅花坑古砚旁边的一封信。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笑意,擦亮一根火柴深深抽了一口烟斗:伊恩•吴尔芙的伦敦来信劝他出来鼓励香港人关心政治、议论民主、组织政党、为前途铺路。玩月楼主今天一早给他回了信。信很短,只译了蒋梦麟《追忆中山先生》里的一则笑话:“大家偶然讲起《烧饼歌》事,中山先生谓刘基所撰一说是靠不住了,实洪秀全时人所造。又联带讲到刘伯温的故事。一次,明太祖对刘基说:‘本来是沿途打劫,哪知道弄假成真。’刘谓此话讲不得,让我看看有没有人窃听。外面一看,只一小太监。问之,但以手指耳,复指其口,原来是个耳聋口哑的人。于是这小太监得免于一死。大家听了大笑。”玩月楼主脸色一沉,打开抽屉拿出昨天破晓写成的一幅三尺小幅,果然天骨开张,丰神峻整,八分北海笔意;写的是龚自珍的逆旅题壁: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何日冥鸿踪迹进,美人经卷葬年华。他看了再看,还是不太满意。写字要写出自己的性情;玩月楼主自言自语:一味偷古人的尸骨,自己字里始终长不出血肉。陈纪瀅写齐如山谈徐兰沅,说他也写得一手好字,颇像樊樊山的笔迹。琉璃厂有一家专卖樊樊山字画的裱褙店,常常请徐氏书写条幅,不具名,在此假冒樊樊山的亲笔售卖。有一次,徐氏到那家裱褙店,看见两个顾客正在那里为一幅中堂争议。一个说:“看笔锋,绝对是云门写的。”另一个说:“这哪是樊樊山写的,这分明是他孙子写的!”徐兰沅上前一看,原来是自己前夜写的那幅。他当时大笑,从此再也不肯干这等傻事了。玩月楼主突然仰首大笑:成了孙子了,活该!“本来是沿途打劫,哪知道弄假成真”。这正是政治。玩月楼主再擦一根火柴抽两口烟斗,书斋里转眼染上袅袅迷雾,仿佛阳明山上的烟雨:他怀念山上那一株古树,没有繁花,没有归燕,只有破土蟠蜿的老根,静得连昏鸦都忘了在树上栖息!玩月楼主心头荡开这样幽怨的涟漪,悄悄折起题壁诗,顺手放回抽屉里去:“晡后偶从芝翁谈及署中事,大被嗤笑,盖深以予求免差为不然也。御前仗马,被锦勒,系黄缰,方蹀躞得志,闻山麋野猪羁绁呼嘂声,固无不色然骇者。然芝翁之于予,自非恶意,且谓我能读书而不能作官,尤为切中予病。”玩月楼主这时更觉得《越缦堂日记》可喜,伊恩•吴尔芙竟又成了“牡丹”之辈了!他多磨一点墨,振笔再录一段:“以予自论,平生所慕者书,所畏者事。书自性命所系,一日不得此书,一日不能不慕。若言所畏,家居时或明日小事必须出门,先日方寸即觉兀臬。”情怀似此,玩月楼的主人已经四五天不出门了。
翻译家(节选自《三“家”村》)
文评家昂格斯•威尔森读书心细如发,对自己喜爱的作品深情款款,反复诵读,熟得不能再熟;一旦下笔品题,自然见微知著,句句新颖。他写的小说也自成气象。可见读书不必贪多贪新,读通三两大家的文章脉络,一生受用不尽!当年偶读夏济安所译《名家散文选读》两卷,惊为翻译秘笈,如醉如痴;从此学而时习之,经年累月,闭目几可背诵十之八九。
下等译匠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给原文压得扁扁的,只好忍声吞气;高等译手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原文平起平坐,谈情说爱,毫无顾忌。译匠中英文太过寒伧,一旦登入文字堂奥,手脚都不听使唤,说话更结结巴巴了;译手中英文富可敌国,进出衣香鬓影之间应对得体,十足外交官风度:“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气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欧文的英文典丽不可方物,没想到夏济安的译笔穷追不舍,硬是不肯放过那缕缕幽香!痴情致此,写中文又臭又烂的家伙都成了“负心的人”矣。
写在后面
董桥认为散文家须“学”、“识”、“情”三者合一。所选几篇初窥似随意而就,细探则匠心独具——甚至连那两篇小节都不分、浑然而一的文章,也是层次井然、遥相呼应。董桥还说过好文章就是做出来的——如果把这话看作矫情为文,那就未免偏狭;只能说,在董桥的才情学识背景下(旧学、英文,中、西),白话文的写作越发成为一种自觉,而不是当初(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步步为营的探索。“无骈体文则无唐宋八大家”这样的文学史观如果“翻译”出来来参照董桥散文,是不是可以得出“散文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这样的结论呢?
选董桥文章以为一辑,是希望大家能读懂真正的好的文字,别成了中文的“负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