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种瓜得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7-02 10:14:59 浏览次数: 【字体:

家庭教育“种瓜得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湖南衡阳  唐卓然 

摘要:家庭教育“种瓜得豆”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家长们“殷切的期盼”落空?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 “包办式”教育、“代理家长” 家庭教育艺术、良好的亲子关系、养成教育、感恩教育

最近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两起“伤害”父母的事例和大学生招聘事件,让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一起事例是201110月,央视《看见》栏目播出了对16岁博士张*炀的专访《长大要成人》。在专访中,张*扬发出疑问:“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并以不参加论文答辩为要挟,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另一起事例是201110月,深圳市公务员廖*野与父亲因争吵发生冲突,导致父亲身体多处受伤。大学生招聘事件说的是某公司招聘,一名即将大四毕业的女生去应聘,面对招聘公司经理几个简单的问题,连续回答的是我要问我妈妈才知道”。记者在招聘现场采访其他大学毕业生时,发现不少人已经习惯于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包括自己的前途。

  从表象来看,前两起事例反映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不敬不孝,所以当事人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确实,即便是羊也有跪乳之恩,鸦也有反哺之义,何况是人!无论是张*炀还是廖*野,均愧为人子!后一起招聘事件反映的是许多年轻人“自主”意识薄弱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但在谴责张*炀、廖*野不孝和当代年轻人依赖性过强的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探究一下深层次的东西。

一、问题成因分析

说中国的家长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家长,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大部分的中国家长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然而以最殷切的期盼,最大的付出何以换来的却是如此不济的“回报”?何以我们的教育“种瓜得豆”?是不是仅是孩子自身原因?我想不是,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张*炀和廖*野也不例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变得如此不孝?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是“包办式”家庭教育带来的恶果。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精耕细作的,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物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工作,事无巨细横加干涉,孩子犹如关在笼中的小鸟。这种鸟笼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智商高情商低、学历高能力低的长短腿孩子,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够走得远、走得好呢?

二是长辈对孩子的爱无原则,不理智。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6+1”的家庭结构中,是家庭的绝对中心。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宠爱孩子,看不得孩子吃苦、吃亏,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犯错误了,也知道要纠正,但禁不住孩子一哭一闹,心一软便作罢,而且一再退让,导致孩子是非观出现偏差,抗压能力也不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的“草莓一族”。

以廖*野为例,昔日的大学同学、律所同事和现在单位领导在谈到这个拥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位的的年轻人时,基本上没有负面评价,“年轻有为”,“谦逊低调”就是他的名片。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眼里形象不差、年轻有为的年轻人,在对待父母这件事上,就变了一个样,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廖*野虽不是独生子女,但却是家中的唯一的儿子,父母比较宠爱,从小读书很争气,虽高考失利,但复读后还是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后又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出事前一直是家里人的“骄傲”。虽然廖*野幸运地完成了昔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成功转型,但农村家庭出身的他,背后所承载的何其之重,有婚姻、家庭、生计,甚至还有家人的“荣耀”。为了发展,在单位领导和同事面前,他必须压抑自己,收起各种个性和情绪,戴着面具活着。当这种负面情绪越来越大,他觉得无力承担时,便会寻找宣泄口,而身边的亲人便成了无代价的压力宣泄工具,因为他们可以为他付出一切,可以包容他的一切。

三是父母过分看重孩子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砺,忽视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培养,导致孩子价值观扭曲。所谓“一俊遮百丑”,许多家长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问题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

以张*炀为例,张*炀的父亲是辽宁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给儿子取了“*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况。为了孩子的学习,张*炀父母牺牲了自我。而渐渐长大的张*汤也只有自我。张*炀的父亲注重对孩子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少年张*炀掌握的学识已超过许多成人,但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水平却与其学识极不相称。张*炀说父亲告诉他就是要当王者,要不然的话,就没有地位可言。实事求是的说,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 成王败寇这种价值观是扭曲的。心理的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远比强迫自己的孩子成为王者重要得多。

   现实生活中,张*炀式的培养模式不是孤例,在许多中国家庭,只要成绩好,孩子就是爹。孩子说什么大人听什么,孩子要什么大人给什么。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就学环境,许多家庭不得不节衣缩食,降低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解除孩子读书的后顾之忧,许多家长从初一开始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甚至有家长长期休假或是放弃工作,高三整整一年做孩子的后勤保障,孩子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其他一切都无需操心。

四是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不可否认,有些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是因为相信孩子的自觉性,但更多的家长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兼顾,或因自身在教育方面能力的欠缺而被迫对孩子放任自流,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速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经验方法的欠缺形成极大的反差。我经常听到家长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最后只得听之任之,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还有那些忙于事业的父母,往往选择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代理家长”的现象相当普遍。殊不知老年人带大的孩子,多以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习惯差。

二、如何走出困境

很明显,中国式家庭教育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瓜得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静下心来思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习,掌握家庭教育艺术,提高家长自身素养,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

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前教育形势更加复杂,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家庭教育已成为一门充满艺术性及挑战性的科学,家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所谓“龙生九子”,每个孩子的资质秉性各异,心智发育程度也相去甚远,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盲信盲从他人所谓成功的教子经验。真正有用的教子经验是需要家长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

(二)有分寸的爱,有理智的爱,有原则的爱,有技巧的爱,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说教。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父母对自身的定位

1、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成长阶段的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犯错误,只要孩子一出问题,便板起脸训斥责骂,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进一步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要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父母要尽可能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呵护孩子自尊,维护孩子权利,成为孩子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2、不包办孩子的事务,当好孩子的拉拉队

许多父母因为害怕孩子无法承受失败的痛苦,从而尽自己所能接管本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一切事情。可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谁也不能照顾孩子一生一世。当父母离开孩子的那一天,已习惯依赖于他们的孩子就要向幸福生活说再见了。所以不要包办孩子的事务,父母可以当好孩子的拉拉队,做孩子的精神支柱。孩子成功了,肯定他,同时提醒他不要骄傲;孩子失败了,鼓励他,帮助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跌倒了再爬起来。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做一半、留一半。做的那一半,是父母给孩子的示范和引导;留下的那一半,是给孩子自立自理的机会。

3、做孩子的一面“明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4、学会“等一等”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在处理孩子问题时是很有用的。就好比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有些痒,但很快就会没事,恰当地用些药,能止痒,会好得快些,但若总去挠,便会溃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好。教育也是这个道理。作为教育者,要有静待花开的智慧,要尊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教育功效很快就体现出来了。

(三)大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铸造孩子的好品格

人常说“习惯决定人的命运”,“人的品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可以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但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父母应坚持几个主要原则: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同时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四)教孩子学会感恩

孩子为什么不懂感恩?是因为他拥有的一切来之太易。许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氛围里,要什么有什么,久而久之,他觉得父母和其他人对他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理所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恩情”,所以许多孩子根本不知什么是恩情。正因为如此,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就要从“知恩”开始,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缺失”,让孩子知道别人为他付出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无论是父母抚养,还是老师传授知识,还是朋友给予的友情和他人给予的帮助,都是恩情。

    孩子知恩了,下一步就是感恩。教育孩子感恩,必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1、言传身教。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要孩子感恩,父母自己就要做到关心感恩上一代,关爱感激他人,特别是接受他人帮助时,一定要对他人说声“谢谢”。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受他人情感,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时可以“互换角色”,让孩子当一天家长,体会父母的艰辛。

3、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孩子把握感恩时机,让孩子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感受亲情。

4、通过观看影视片和实地参观,让孩子了解世界不只有甜蜜和幸福,还有痛苦和不幸,鼓励孩子去关心帮助那些不幸的人。

5、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把感恩化为实际行动。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直截了当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门深奥的艺术,家庭教育极具灵活性、复杂性。面对家庭教育中凸显的种种问题,我们只有沉下心来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艺术,提升家长教育水平。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家庭教育“种瓜得豆”一定可以变为“种瓜得瓜”,甚至是“种豆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