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7-02 11:00:55 浏览次数: 【字体:
 

2011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唐卓然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

摘要: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的沟通、两代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哪些误区,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 急功近利  “超现实性”  “不一致性”  家庭教育艺术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绝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都各有特性,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协调发展,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这足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受教育且可以对其终生施教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因而家长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应该最为明显,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应该是最为彻底的。但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我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经常有家长在我面前抱怨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苦衷,孩子则抱怨家长不了解他们的需求,两代人的沟通、两代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哪些误区,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1.拳脚相加,棍棒相向。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付出代价,孩子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妥善处理孩子错误,他们恪守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信条,对子女严加管教,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棍棒相向,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大都沉默寡言、胆小怕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2.教育情绪化。相当部分家长经常把工作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良情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委屈,恐惧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委屈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3.贬低、打击孩子。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经常在他人面前说自己家孩子不行,还自以为这是谦虚,实际上却是对孩子莫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心里慢慢认可这种说法,学习状况越来越差。

4.家庭教育沦为简单的 “纠错教育”。一旦孩子犯错,便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其实过多的惩罚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相当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家长们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化作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家长没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教育急功近利,表现如下:

1.“以分数论英雄”。 把分数当成衡量孩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重智轻德,重智轻能。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就是孩子的唯一,忽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砺,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及劳动品质的培养。即便是看待孩子学习,也极为片面,只要求孩子拿高分,而忽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导致孩子学习缺乏后劲。所以许多孩子小时候成绩优秀,但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这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2.盲目投资。不管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花大力气让孩子学这个特长那个特长。对许多家长而言,成功和失败已然对立,他们用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就是能否考上大学,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不切实际地让孩子学这学那,所以哪怕是“赶鸭子上架”,也要逼着孩子去学,其结果是高投入、低回报。

3.“拔苗助长”。人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基础的教育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庭教育,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从而带来极大的教育隐患。当下培训班泛滥成灾,就是家长“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结果。

(三)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

不可否认,部分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是因为相信孩子的自觉性,但更多的家长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兼顾,或因自身在教育方面能力的欠缺而被迫对孩子放任自流,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速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经验方法的欠缺形成极大的反差。我经常听到家长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最后只得听之任之,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

那些忙于事业的父母,往往选择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外公、外婆等“隔代人”, “代理家长”的现象相当普遍。我曾统计过,我所带的343班,这样的家长有三分之一之多。殊不知老年人带大的孩子,多以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习惯差。

(四)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格,家庭教育超出孩子的现实水平及需要。这类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喜欢盲目比较,常常用邻居或同事的小孩、孩子同学的优点做标准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因为是用孩子的弱点去比照别的孩子的优点,结果就是认为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强,进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给孩子以极大的压力,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近来流行一个笑话,问:“一生中最恨的人是谁?”回答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想这个笑话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五)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1.在理论上,绝大部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从情感的角度出发,部分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无意中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等到家长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已是束手无策。

2.有些家长只注重从言语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却不注意自己行动上的楷模作用,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这样的家长在孩子心中就会渐渐失去威信,家庭教育也不再有效果。

3.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公然唱反调。刚开始父母就管教孩子进行争论时,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他就会利用父母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父母的教育被分化瓦解,教育效果极差。

二、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众多的误区,前面仅是列出其中的部分表现。究竟如何才能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下面谈谈对策:

(一)加强学习意识,提高家长自身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前教育形势更加复杂,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家庭教育已成为一门充满艺术性及挑战性的科学,家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教育方向明确,评价孩子要客观全面。所谓“龙生九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父母应从自己孩子实际出发,帮助孩子树立起与其自身相适应的奋斗目标,让孩子找到自信,而不是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跟这个比跟那个比。

2.强化家长责任意识。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为人父母必须要挑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杜绝“代理家长”的现象;重视养成教育,克服对孩子的溺爱,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3.改变传统的教子观念,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不搞独断专行,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态度帮助他们成长;学会倾听孩子心声,多和孩子一起活动,通过共同参与活动打开交流渠道,做孩子的贴心朋友,充分了解孩子。

4.教育态度要一致。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如果父母二人对孩子的教育有分歧,应利用孩子不在场的机会商量好并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再共同面对孩子。其次,在孩子面前言行要一致,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孩子看待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加强与学校老师联系,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保持一致。

(二)不断学习,掌握家庭教育艺术

1.掌握批评的艺术。孩子犯错误是要批评,但怎样批评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好。”我想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体谅孩子的过失,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要有同理心,也就是父母批评责备孩子时,做到换位思考,尽可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了解孩子的行为;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这样,孩子的错误反而成了教育的最好资源,家长才能真正看到教育的功效。

2.少一点批评,多一些鼓励。俗话说:数子九短,不如奖子一长。这个道理家长要明白,家长不能老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的过往,而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多鼓励,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

3.学会向孩子道歉。日常生活中,父母说错话,做错事,甚至错怪孩子,是常有的事。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父母应主动向孩子道歉。这样做非但不会有损父母的尊严,相反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就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质与修养,更加信任父母,亲近父母,从而形成一个宽松、民主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气氛。

4.掌握跟孩子交流沟通的艺术。父母和孩子之间恰当、及时、真诚、平等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促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单纯的父母讲、孩子听不是沟通,沟通的艺术应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把握和交谈方法的运用上。不要在气头上交谈,不要在没有弄清事情原委时交谈,不要在有局外人在场时进行批评性交谈。所以有人说家庭教育是遇物则诲,教育机会无处不在,只要找准时机,选对话题,孩子一般能接受。至于沟通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旁敲侧击式、海阔天空式、激励式、自我检讨式等均可采用。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极具灵活性、复杂性。但归根究底,家庭教育就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认识父母的过程。所以只要父母付出爱心、耐心,便一定可以引导孩子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