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3 10:33:52 浏览次数: 【字体:

78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4.了解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

自主学习

一、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地球的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夹角,度数为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_________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观察右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A、B、C、D所代表的节气标注在图上,并填写下表: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直射点

 

 

 

 

(2)读图分析:

①太阳直射点始终在___________之间作周期性的回归运动。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向_____移动;

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向_____移动;

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向_____移动;

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向_____移动;

二、昼夜长短的变

1晨昏线

①白昼与黑夜的界线称为________。

②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_______与_______。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______________的比例关系。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_____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_____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_____夜越_____。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_______夜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_____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_____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_____夜越_____。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 _______夜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 射_______,全球__________。

④赤道地区:终年__________。

3.昼长的计算:

①昼长 = 昼弧长度(弧度数)÷15°

②昼长 =(12-日出时间)×2 或 昼长 =(日落时间-12)×2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就是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            。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          。

(2)、正午太阳高度:各地         (填时间)的太阳高度。也即一天中          (“最大”或“最小”)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向________ _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

①春秋分: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夏至日: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________达到最大值,________最小;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____ ____达到最大值,________最小;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________达到最大值。

四、四季的更替

1.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季节变化。

2.______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______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______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五、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______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______的规律。

2.划分界线:            和            。

3.五带名称:(在右图中填写)

 

【典例巩固】

衡阳地区(约27°N,东八区)的小明在当地时间2014年6月13日4点收看在巴西圣保罗(23°S,46°W)举行的第20届世界杯足球开幕式直播。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二分二至日”四个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根据以上材料完成1~2题。

1.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和距离6月13日最近的分别是(  )

A.C和D       B.A和D          C.C和A        D.C和B

2.下列关于“2012年6月13日”衡阳和圣保罗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衡阳昼长圣保罗长         B.衡阳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圣保罗大

C.两地昼长都逐渐变短       D.衡阳昼长比圣保罗短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约为(  )

A.0°       B.30°

C.60°      D.90°

4.图中所示地区,肯定位于(  )

A.赤道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热带气候地区

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和图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

甲                     乙

A.北京          B.上海            C.汕头          D.海口

 下面表格中所列的是2011年1月1日四地白昼时长,根据表中数据回答7~8题。

 

地点

白昼

时间

5小时

38分钟

9小时18分钟

11小时

45分钟

14小时

45分钟

 

7.表格四个地点中,可能位于南半球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8.表格中四个地点的纬度值(不考虑南北半球)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乙丙丁甲      D.丁甲乙丙

9.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

10.北京地区10月份属于                                       (  )

A.我国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B.欧美国家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C.季节与气候相结合划分中的夏季       D.属于上述三种划分方法中的秋季

1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

(2)此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晨、昏)线。

(4)图中E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F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地方时________时日落。

(5)这一天,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

(6)ABCDEF中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季节变化明显的是________。

 

 

拓展延伸

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 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