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导学案
第三单元 《小狗包弟》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
2、认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领悟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2、关于“文革”
“文革”指的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堪称“十年浩劫”。那是非人的疯狂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人性被严重扭曲。不仅是人,连一般的生物也难逃一劫。
3、关于《随想录》
1978年之后,巴金完成了他的五卷《随想录》,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重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小狗包弟》就是其中极为感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4、字音和字形。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舔舐(tiǎn shì) 作揖(yī) 租赁( lìn) 叱骂(chì) 解剖(pōu) 堕落(duò)
步履(lǚ) 怯(qiè)懦 蜷(quán)缩 绿草如茵(yīn) 创(chuāng)伤
作揖( yī)||缉毒(jī)||编辑(jí)||修葺(qì)
辨识下列形近字:
①具有——俱乐部 ②摄影——蹑足——威慑
③厮打——撕破 ④下榻——倒塌——邋遢
⑤编辑——作揖——缉拿 ⑥屋檐——赡养——瞻仰
【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请归纳文章的故事情节。
2、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对包弟也有着情感的变化。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品味作者的情感。并说明是怎样的变化。
事 情
引子——艺术家与狗——悲伤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
发展——相处很好——欢快
高潮——包弟成“包袱”——忧虑
结局——痛别包弟——一轻松继而沉重
尾声——深深忏悔——愧疚
3、从作者对小狗包弟情感态度的前后变化中,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在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
我评“巴金”:…… 社会评巴金:“20世纪的良心”。
文章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作家自我拷问,勇于解剖的勇气和度量。作者也通过这种方式,从侧面展现了那个疯狂年代惨无人道,人性扭曲的社会现实,进而唤醒全民族的良心、良知,警醒我们吸取历史教训。(歉疚——自审——醒世)
4、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例:(见教材)
语言朴素自然,不用华丽的词藻,几乎每句话都没有修饰成分,如同口语,朴实明快,准确简洁。饱含真情,直抒胸臆时真切感人。描写事件场面时精当准确,使形象栩栩如生。作者对爱犬的眷恋歉疚之情,让人动容,作者的自我剖析和反省,也越发引人共鸣。
【典例巩固】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 作揖 编辑 修葺 缉私队
B. 啾唧 纠察 抓阄 揪回来
C. 叱骂 羞耻 奢侈 豆豉酱
D. 欠债 歉意 纤绳 先遣队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 隔壁 揪出 厌倦 胆战心惊 B. 乘凉 作揖 叱骂 绿草如荫
C. 煎熬 包袱 创伤 逆来顺受 D. 歉意 堕落 蛀虫 坛坛罐罐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B )
A.“陈泰康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池,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五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B.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
C.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因为谁也不能规定作者必须怎样写。
D.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4、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行文技巧。
以小见大,即从小处着笔,大处立意,就是通过常见的凡人小事表现重大严肃的主题,使主题既易于理解又得到深化。本文就是通过所描述的两只小狗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角度新颖,平实的叙述和议论饱含力量,别具匠心。《车厢社会》一看标题就知道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节小小的车厢来反映人生百态,世间万象。
【拓展延伸】
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冯骥才
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 ———周恩来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雨果
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 ———瓦茨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